(教学督导推荐案例)
“双师同堂”是指由两位教师在同一课堂上共同授课,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讲授的教学模式。这一独特的授课方法通常被运用于社科类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可针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形成多角度、多领域、多价值观的师师互动、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具有启发学生解决真实问题能力的优势与功能。法学院民法学课程针对法律适用的“实体+程序”二元特征,通过将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融入同一课程的“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将学生带入法律适用的真实情境。课堂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引导学生在参与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发现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互补功能与互动关系,践行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
一、课程简介
民法学是法学专业的理论基础与核心课程,讲授基础法律思维和平等主体间的人身与财产关系的调整方法。民法学属实体法学的范畴,其调整对象与每一位社会主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各阶段、各领域的权利保护手段,是司法实践中最常运用的知识技能,也是彰显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程度的典范。由于民法学的体系过于庞大,在本科阶段系通过一系列课程分别讲授的。其中,作为民法实训课的“民法专题与案例研习”针对真实法律适用中实体与程序并重的特征,采用了“双师同堂”教学手段,在训练如何适用民事实体法解决纠纷的课程中,加入与纠纷解决关系最为密切的民事程序法内容。该实训课旨在还原纠纷解决的真实情境,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法律适用的科学纠纷解决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奠定实操基础。
二、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环节
第一,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法律适用的阶段性特征,设置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互动环节,包括请求权基础与诉讼标的互动、权利构成要件与待证要件事实互动、辅助防御条款与证明责任互动、请求权竞合与诉的合并互动等四个专题。课前明确每专题讲授知识点处在纠纷解决的哪一个法律适用环节,以及该环节涉及哪些民事实体与程序制度,并设计问题供学生思考该环节中的法律适用需要分别涉及哪些考量要素,以及不同要素间应当如何协同配合。
第二,教学案例导入。基于教学目标导入教学案例,案例均来自实务中具有争议性的代表性纠纷,或在全国性法律竞赛中使用过的具有强烈对抗性的典型案例,能够突出反映法律适用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权利诉求和在思维方式的侧重点与引发分歧或冲突的差异性根源。教学案例还将配合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互动关系,综合展现纠纷在法律适用与司法解决过程中分别呈现出的问题。
第三,组成双师组合。由民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所处的法律适用环节,组成民法教师与程序法教师、民法教师与实务审判专家、民法教师与实务审判监督专家的“双师”组合,分别展现民法适用中的实体与程序、理论与实践、裁判与监督三个环节中所涉不同主体思维模式间的协同互动。
第四,学生准备工作。向学生发布教学任务和教学案例,并要求学生根据发布的内容与问题,在课前做好材料阅读与相关资料整理工作,安排部分学生事先准备好相关案例分析与法律适用的发言材料,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中涉及的问题作相应的观点展示。展示成果与互动交流情况,将作为课程随堂成绩的评价依据。
2.教师讲授环节——师师互动
课堂教学首先由同堂的两位教师在特定的专题下,分别从自己代入的身份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视角对教学案例涉及的法律规范及其背后原理进行简要梳理与讲解,并以此为基础对案例的处理作概括性的分析。进而,同堂教师从各自的领域同对方交流两种视角下的法律适用对纠纷解决存在怎样的相互影响与互补作用,以及在个案中如何协同互动才能达到公正裁判的效果。
3.学生展示环节——生生互动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案例,对自己解决纠纷的法律适用思路进行展示,并要求学生重点展示在实体法律适用过程中应考虑和兼顾哪些程序法问题,以及纠纷解决程序对实体法律适用选择的影响。在学生作答后,再邀请其他学生针对展示内容进行评价或差异观点的论辩。教师则引导参与展示和讨论的学生时刻围绕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实体法与程序法相互关系的问题阐述观点。
4.教师点评环节——师生互动
同堂教师对学生的展示与交流的内容,分别从民事实体法和程序视角进行点评并做交流。在点评过程中,两位教师继续从不同视角下的纠纷解决法律适用思维协同互动,挖掘学生展示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指出被学生忽略的对案件裁判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要素。在交流过程中,两位教师继续分别从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角度向学生追问,如出现观点上的分歧,则进行适度论辩。最终通过还原纠纷解决真实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对所学法律知识理论在实践运用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掌握实现个案正义的多维度法律适用综合思维。
三、评价标准
相关课程旨在通过学生设身处地融入纠纷解决的真实情境,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法律适用能力,是对“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OBE教学理念”的践行与探索。相应地,评价标准同样贯彻这一理念,坚持以培养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为导向、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为手段、以提升学生适用法律解决纠纷的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随堂法律适用讨论、期中真实问题分析和期末案例评述三个阶段考核,对学生施行全过程的学习评估与教学调整。
其中,随堂讨论根据教学任务随堂进行,由教师组织和指导,重点考查学生对法学理论知识掌握的系统化程度;期中真实问题分析设置在理论和实践“双师同堂”之后,由学生独自寻找生活中的法律难题并分析解决思路,重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期末案例评述设置在课程全部结束之后,评述案例由教师提供,主要围绕纠纷解决的全面性考查法律适用能力。通过这些评价手段与标准,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教学情况并做适当调整,学生也能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不足,明确未来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表1:双师同堂课程评价量化表

四、课程特色
1.全面还原法律适用的真实情境
传统的法学教育根据法律学科的划分,分别讲解不同法律部门中的概念、规则与相关理论知识,在培养学生形成扎实的法学知识基础上不可或缺,却也存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弊端。即便在已有的“双师同堂”模式中,呈现的也往往是不同教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然而,纠纷解决的法律适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方主体从不同层面综合运用各种法学知识与法律规范,任何单一视角下的思维方式都会造成法律适用顾此失彼,难以达到实现个案正义的纠纷解决效果。这就造成学生投身法律实务后对法律问题的思考容易“顾此失彼”,形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之感。
相关课程以民法实训课为载体,以“双师同堂”为手段,通过不同身份教师间的协同配合,将纠纷解决过程中法律适用的真实情境予以还原,再现不同身份的法律从业者在纠纷解决的不同阶段的思维碰撞过程。通过最大化还原法律适用的真实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真正从纠纷解决的全过程视角了解法律适用应当兼顾哪些问题以及裁判结果重点考虑哪些因素,从而真正学会综合运用所学法学知识以实现个案正义为目的的法律适用方法。
2.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
传统的互动教学方式主要体现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参与讨论模式,将教师由“主导”变为“引导”,将学生由“听众”变成“主讲人”。这一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但也存在因学生知识储备有限而变成缺乏效率的“夸夸其谈”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一问题,一方面,相关课程设置在民法学理论课程之后,在学生已经系统掌握了民法学知识和规范体系后展开互动讨论。另一方面,相关课程使用“双师”模式,并先行由教师互动碰撞,引导后续讨论方向;而后由学生展示交流,暴露学习和理解中的不足;再由教师与学生点评互动,解惑学生未能充分理解的问题。该种形式可以兼顾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既能保障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又能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暴露学习上的不足与偏差,有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

图1:讲授构成要件及其证明的“师师互动”

图2:组织学生观点论辩的“生生互动”

图3:教师点评学生作答的“师生互动”

图4:模拟法庭实操展示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3.精准考查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相关课程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运用开放式的考查与考核标准反馈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与考查方法。在授课之初,教师反复与学生进行双师课堂实施的沟通,提供明确的教学计划与学习目标,特别强调相关课程与民法理论课程的区别与互补关系,向学生释明应当重点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其次,安排跟踪式考察周期。将三次考查分别安排在随堂、期中、期末,随着教学进度的展开不断跟进对教学效果的监测。再次,设立递进式考查内容。考查内容分别为随堂法律适用讨论、期中真实问题分析和期末案例评述,随着讲授内容的不断深入,逐次考查学生对法律规范的理解程度、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全面性,与教学方案的阶段性培养目标一致。如此既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又能精准反馈教学效果,延续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本学期2023级部分本科学生对“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反馈和评价
2023级法学专业赵同学
在学习物权法、债法、证据法学等课程后,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综合运用实体法和程序法,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真实问题,从而真正地“走上社会”。本门课程以“真实问题”为导向,将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抽象法条落地,打破了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使得课程更具多元性与深度。
2023级法学专业郑同学
实训课采用“双师”模式,实体法老师侧重指导请求权基础规范的识别与法律关系的逻辑建模,程序法老师同步介入诉讼标的的识别、诉讼主张的可证性分析,使案例分析成为实体权利要件与程序证明要件的双重验证过程。这种“规范要件—事实涵摄—程序适配”的逻辑展开,有效破解了传统案例教学中实体程序脱节、法律论证碎片化的问题,让我们在反复训练中掌握“从事实到规范再到裁判”的精准推演能力,显著提升了法律解释的严谨性与实务问题处理的系统性,为培养兼具规范思维与程序意识的法律人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训练范式。
2023级法学专业杨同学
传统课堂以老师教授学生书面知识为主,而这门课则是让学生调用自己所学知识,思考现实中遇到一个案子该如何处理,让我在“实操”中理解请求权基础思维的具体适用方法。课堂的另一大亮点是双师同堂,实现民法与民诉法融合。两位老师不同的分析视角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程序法与实体法都是法律实践不可或缺的部分。两位老师的互动激发了我许多新的思考,也让课堂氛围活跃有趣。
2023级法学专业马同学
两位老师从请求权基础思维出发,展现了实体法与程序法在解决法律问题时的不同视角,有效串联起民事实体与程序,促进学生全面掌握民法运用。这门课程展现了新颖的课堂互动形式,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两位老师观点交换与讨论的过程,感受实体法与程序法老师思维的碰撞,激发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展思考角度。这门课程提升了学生的法学实践能力,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在社会现实中,校准维护公平正义的法治天平。
本学期“双师同堂”授课教师简介:
姚宇,民商法学博士,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参与主讲的本科课程包括《民法学总论》《物权法学》《债权法学》《合同法学总论》《知识产权法学》《民事模拟法庭竞赛实训》《民法专题与案例研习》。
孟醒,民事诉讼法学博士,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参与主讲的本科课程包括《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证据法学》《民事诉讼法务实训》《民法专题与案例研习》。
法学院 姚宇执笔
校督导团 曹锦秋推荐
2025年7月1日